為什麼你要笑著講這麽難過的事

--

幾年前,憂鬱症是個不速之客,他找上了我。

2024 的我

我是外省三代,家裡都是軍人,家裡的管教以棒下出孝子引以為豪。讓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以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正常也正確的。我確實也沒有吃不飽睡不暖,像一般人一樣讀書、長大、就業。

我與媽媽的關係是又愛又恨,我自認為是個孝順的女兒,因為我媽媽值得我這樣對她,也能理解她。她生氣起來打罵或是用污辱性的字眼在她那個年代是一個「交棒教育」,但日記本上好多的想離開世界,好多讓眼淚模糊的文字都是那個敏感性格的小女孩所記錄下來的過去。長大後的我看了幾頁,還會泛淚,從此我不敢再打開那本厚厚的日記。

「你過的這麼好,你在難過什麼啊?」

長大後的我開始更認識自己,原來我這樣的性格是高敏感類型、為了得到更好的社會經濟地位,我很努力在工作,我的目標是讓爸媽「可以炫耀我」。自認為不是天才型的我,加班工作,假日工作,睡覺都在夢著在計畫的專案;我靠著藥物讓冷靜,靠著藥物讓不讓心悸影響感受、也靠著藥物睡覺,我的人生目標附加在父母身上。

這時的我還不知道自己是憂鬱症,只是覺得自己是個因為工作緊繃的人,是工作讓我天天焦慮,想著等到幾年後我成為資深的工作者,我就可以是坦然面對所有生活的人了,再加油吧!

因為長期的睡眠不良,我回頭看,當時已經超過 30 的我,好久沒開心過了,思考著關於自己為何存在。那個可以坦然面對的樣子,還要長多大,還要多努力才能成為呢?

「你看起來好憂傷」

出自我把我的憂鬱變可愛,用底片紀錄我的憂鬱爆發瞬間

我在發呆時,男友跟我說的。他一直很支持我去找心理醫生聊聊,我想著,我不去理由是什麼?不管是懶惰、不像面對、不信任、不了解心理諮商等等原因,都沒有比我當時的狀態痛苦。

2021 年,當時我 31 歲,我嘗試了第一次心理諮商;當諮商心理師問我有什麼要討論的主題嗎?我說:「沒有就隨便聊聊吧,憂愁的感覺總是突然像黑色水彩綻開在我心裡,那種感覺很難受。」之後我們開始聊到家庭,當我笑著聊到我因為考試或做了什麼被打得好慘…(恕我省略)

心理師問:「為什麼你要笑著講這麼難過的事?我聽到的是一個小女孩很難過。」

我停頓了很久,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為什麼,因為那些記憶我從來沒忘記,那個哭著寫日記的小女孩還歷歷在目,而我為什麼要隱藏自己得難受,用開玩笑的口吻來包裝跟傳遞。我最後找出的答案是,我可以感受到我與母親的相愛是濃郁的,我不想讓母親貼上標籤 — 在我的成長記憶中有任何的不應該或是錯誤的管教方式。

在幾次的諮商後,心理師說,在過去的每段記憶中,沒有對錯,我們只是呈述事實,諮商像是一把梳子,輕輕地梳開了打結的髮絲。她鼓勵我:「如果你願意,可以打出來讓更多人知道你的故事,也許可以幫助正在躊躇著一樣狀態的人。」

這是我的憂鬱症故事,我想藉由這裡讓看到文章的你知道,我從來沒有放棄開心、平靜以及了解自己情緒後的原因,甚至是原因背後的原因,當焦慮、憂鬱來時,身體向「它們」打了一個安靜地問好,然後看著他們再離開。

「所以憂鬱症要多久才會好?」

很多家人朋友的問題出自關心,但這個問題對我而言是一種負擔。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都會感到壓力和無助,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終點,或是有一天會好的又會復發。一開始這些問題讓我感到更加沮喪,因為我感覺自己不僅要面對憂鬱症帶來的種種困難,還要應對周圍人對病情的期望和壓力。

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憂鬱症是一種需要時間和努力才能治愈的疾病。我正在努力面對和戰勝這個病,但是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支持。

現在的我已經學會了如何處理我的情緒,並且也學會了如何照顧以及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我還是會有壓力和挫折,但現在我有了面對這些挑戰的信心和能力。對我而言,走過這段日子,是一次成長的經驗,我學會了如何愛護自己,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關係,以及如何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我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的我已經能夠看到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這篇躺在我的草稿可能有兩三年了,更多的內容也可以在聊心茶室的換日線專欄看到,我很偶爾會在上面寫一些文章。很常在看自己過去的文字,那些過去與現在的連結是我的莫忘初衷。我與媽媽都成長了,我們互相了解、扶持,我愛孫小姐。

I’m a big big girl
我已經是個大女孩
in a big big world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

….

--

--

Jessie.D Chang 張道芳
Jessie.D Chang 張道芳

Written by Jessie.D Chang 張道芳

Wellness Architect at HealYou. Product manager/project manager/scrum master/agile fanatic/travel lover. Experience in Synology, RealD, Klook, and Ubiquiti.

Responses (1)